一农民给解放军带路:离家十几年的哥哥在军中,说出名字大吃一惊

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,因路况不熟,遂向周边村民求助,请求指引道路。

六纵队转战麻城之际,一当地向导带至下一村后,坚决拒绝继续引路。

家中老母需照料,至此别过战士们。小伙转身欲行,忽又返回询问:兄18年前参军未归,母亲挂念,望诸位能有所闻。

战士们应允后询问农民其兄姓名,农民告知。战士们闻言大惊,随即询问农民姓名及住址,并迅速致电司令部。

农民寻找的对象是谁?他最终是否找到?我们,继续了解详情。

【神秘的哥哥】

陈锡礼这位农民称,其兄于大革命时加入红军,初期尚有家书往来,而后便再无音讯。

陈锡礼含泪回忆,数年前,母兄战场捐躯,母终日泪涟。至抗战时,乡中传来769团击落日军24机报道,一村民兴奋指报中战士谓陈母:“此子颇似你家谱庆!”

陈母凝视报纸许久,低声道:“是谱庆,他就是我儿子。”确认娃儿尚在人世,她满心欢喜,四处探寻,终寄出家书,言明送至769团,即可达儿子之手。

陈母经三月漫长等待,终获儿书:“外做小生意,安定即归。”此诺一守,便是十八年。

战士们听完陈锡礼讲述后,速报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。是日早,3纵司令员忙公务时,接6纵政委电话:“老陈,你母寻你甚急,即至你连,速准备见面。”

三纵战士闻陈司令母将至,纷纷聚拢。不久,六纵队携陈母及陈锡礼抵达三纵队驻地。

战士们围笑陈母:“大娘,您儿子是哪位?”陈司令立于人群中,望着母亲,见她发已斑白,满脸皱纹,身形佝偻,比他离家时更显苍老。

他红着眼喊:“娘!”陈母望向已能军中独当一面的儿子,十四岁离家至今,她欣慰地说:“锡联,你长高了,也长胖了。”

陈锡联司令员出身红军小兵,无名校及军事理论背景,却在战斗中表现卓越,迅速成长。

陈母望着高大的陈锡联,见他已摆脱儿时受地主欺凌的瘦弱模样。儿子立下诸多军功,老人家心中满是欣慰。

陈母与陈锡礼在军中共度一夜,久别重逢话家常。次日清晨,因探知新敌情,部队需紧急转移,陈母虽欲与儿多聚,却不得不别。

陈锡联环顾家中,将保暖的被褥毯子尽数装入小推车给母亲,随后送母离队,嘱咐弟弟照顾好她,自己则转身跟随大部队继续转移。

陈锡联言,战后母子可重聚。陈母称,现唯愿多活数年,得与儿多见几回。

【少年从军】

陈锡联幼时失怙,与两姐一弟相依为命,全家五口仅靠母亲一亩薄田及日夜劳作支撑,生活极为艰辛。

陈锡联为求生存,被母亲送至地主家。虽受压迫,但能得温饱,有饭可吃,便有希望活下去。

陈锡联幼时被送地主家放牛,地主常找借口克扣微薄工钱,并对他打骂。这导致年幼的陈锡联对地主阶级深恶痛绝,萌生了反抗的念头。

剥削严重,陈锡联频换雇主,在困苦中求生,期盼有人推翻地主。不久,北伐军至武汉,共产党随后开展土地革命,打击地主,分配田地。

共产党赴各村庄宣传革命,以唤醒民众。陈锡联在此背景下接触到革命思想,并萌生了加入共产党的意愿。

清晨,陈锡联劳作时腹痛减缓效率,地主见状即对其施暴。陈锡联心生愤懑,誓不再为地主劳作,遂愤然踏上寻部队之路。

陈锡联前往黄安寻红军负责人,欲参军。负责人以其年幼,身高未及枪,认为无法参战,拒收并劝其长大后再来。

陈锡联执着跟随红军数里后被察觉,负责人惊叹其年幼却意志坚定,承诺道:“待明年你稍长,我必亲至接你入伍。”

陈锡联被负责人送回家多日后,陈母因儿子失踪数日未眠。见儿子安然归来,她先怒拍其一掌,随即紧拥入怀,誓不再送子至地主家。

陈母仍不愿儿子参军,担忧战场凶险。她严加看管陈锡联,却未能阻止。1929年,陈锡联趁母不备,投奔红军。其坚定意志与成长,使红军长官接纳了他。

陈锡联年幼体胖却机敏,常冲锋陷阵,屡战屡胜后,队中众人皆爱称他为小钢炮。

小钢炮首立功于抗战时,率部突袭阳明堡日军机场,炸毁敌机24架,为129师首战告捷。此举致日军忻口、太原战役失空援,有效配合了国军行动。

陈锡联善打硬恶仗,是我军精锐。1943年赴中央党校学习,虽幼时家贫失学,但革命中积极学习党内思想,军事政治皆有成就,新中国成立后获主席重用。

【忠孝两难全】

全国解放后,陈锡联任重庆市市长及川东军区司令员,后转至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部任司令员,规划炮兵发展,为新中国炮兵建设做出先导性贡献。

陈锡联工作勤勉认真,为人踏实进取。因其出色表现,主席在选拔三军领导人时,选中了这位被誉为“小钢炮”的杰出人物。

1975年,主席健康欠佳,于高层会上紧握陈锡联手问:“愿否领军?”一语定乾坤,陈锡联由此成为三军统帅。

陈锡联受重用原因有三:年轻有为,政绩显著,且性格淡泊,清廉公正。他全心全意为军队发展奉献,勤勉尽责,公正无私。

八大军区成立之初,陈锡联任沈阳军区司令。珍宝岛危机时,他后方指挥,成功化解苏方威胁。后调任北京军区司令,此调动彰显其重要地位与高层认可。

主席常称陈锡联为“小钢炮”,对他颇为偏爱并着力培养。陈锡联不负期望,经受考验,仕途顺利,一路高升。

陈锡联在众人深陷权力斗争时,专注于军政事业,获主席信任掌管军队。随着四大帅与五大将年迈,他成为军中领袖。

他成为三军执掌人后,领导我军度过过渡时期,实现由乱到整的转变,平稳发展,不负主席期望,引领我军迈出关键步伐。

然而,与他在军事政治上的成功相反,他在孝道方面自觉未能履行作为儿子应有的责任。

新中国成立后,陈锡联忙碌渐息,终得空安排母亲生活。他致信母亲,欲接其至身边共度时光。

陈母不适应大城市生活,选择留在乡下,称有弟弟照料无需担忧,叮嘱陈锡联专心工作,忠诚于党。

陈锡联短暂挣扎后,决定尊重母亲选择,承诺得闲便去探望。随后,他重新投入到工作中。

陈锡联原想空闲时陪伴母亲,但工作连绵不绝,导致他的陪伴计划一再推迟,日复一日,承诺不断延后。

1954年冬,陈锡联收到家书,得知母亲病重,已近弥留,仍不断呼唤他的小名“谱庆”,他才意识到时间紧迫,事情永远无法等自己忙完。

陈锡联急向军委请假,匆匆返家,却未能阻止母亲病情恶化,到家时仅见母亲遗体,已离世。

陈锡联一生最大遗憾是未能兼顾忠孝,他在处理母亲后事时接到军队紧急任务,最终匆匆归队,遗憾错过了母亲的葬礼。

陈锡联以工作麻痹巨大悲痛,此后在军事上更加尽责。他未能尽孝,便誓要在忠诚上做到极致。

1997年,陈锡联重返故土,因他是红安人,被中央委派出席当年在红安县举办的李先念纪念馆开馆仪式。

四十年后,陈锡联重返故土,直奔母亲坟前,深鞠良久,忆及母亲一生辛劳,泪水不禁滑落。

这位母亲独自抚养四子女成人,半生忧虑参加革命的长子。临终前仍牵挂他,却遗憾未能相见。

陈锡联向坟墓深深鞠躬,沉声道:“娘,我迟到了,不孝儿思念您。”

陈锡联晚年常言:“我或为忠臣,却对母不孝。”他对此始终难以释怀,因顾全大局而舍小家,这份遗憾伴随了他大半生。

革命时期,众多先驱舍己为国,在集体与个人间抉择,其举伟大。彼时,如陈锡联者众,全心投入服务人民,不顾自我生活,他们值得被永恒铭记。

喜欢我的文章,请点“”成铁粉,即时接收推送。需注意,按平台规则,仅互动用户可被认作铁粉。